之前我分享了全面提升英语的学习方法,怎么样用英语能谈笑风生(戳链接)以及怎么不出国也能把大学上成双语教学的方法(戳链接),不出国门也能获得全球一流学校的教育资源,希望各位能在有限的条件内获得最多的资源和成长,也收到了很多的支持。
这次,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当这些知识的硬件资源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的时候,出国这个经历到底还有哪些独特之处?
每年出国留学的人这么多,那么国外的教育真的就这么好么?我们付出大量时间与金钱,离乡背井,奔赴千山万水去国外留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值不值得?是不是国外的月亮就是比较圆?
我想,这些是所有出国或者想要出国的人在不断问着的问题。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留学的体验和领悟,这些体验和道理如果我能在十八岁的时候就能明白,我想,我的人生一定会少走很多弯路。
说后悔也谈不上,也不是说我之前的路就算白走了,因为是过去都过的每一步脚印都成就了现在的我。不过如果我能把这些感悟和你一起分享,给你一些思考和讨论,也是我的荣幸。尤其是如果现在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成长。
在这一篇文章里,我先谈一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吧,等到下一篇文章再分享申请出国留学的一些技术性问题。这些感受都是对比我自己在国内,日本和欧洲接受的高等教育经历的切实体验,虽然只是一家之谈,但都是切实经历。
我们每个人经历过严酷的高考,从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爬过独木桥,一路走来我想没有人会觉得轻松,这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一路上鞭策我们前行的,就是要爬过高考这道门槛,进入大学。
这个目标看起来理所当然,且具有吸引力,因为大学,尤其是985 211,被人们赋予了各种社会或者人生意义。
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呢?脱离了标准化的应试考试之后,我们要在什么样的大学获得什么样的成长?
我认为,读大学最大的意义就是要在这个年龄去自由地不断试错,进行自我探索。
在高考之前,我们接受的是木桶教育,为了获得好的分数,必须门门科目四平八稳,不能有短板。但是,这个思维不应该还带到大学。
在大学里,我们要做的是去发现,自己最擅长的是什么?自己的热情和人生目标在哪里?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适合什么样的专业领域?
不用等到上大学,这些问题你能够越早解答越好,越早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越早出发,走得自然也会越来越远。
但是,很遗憾的是,我在国内的大学里并没有接受到这种教育和思考的引导。
我本科读的虽然不是名校,但也是个985,选的某工科专业国内据说专业排名还是前三。在这里并不是要批评母校的不好,或者要怪教育体制,我只是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其实并不适合这个工科专业,我自己擅长的是抽象和发散性思维,联想丰富思维跳跃。这样的思维方式去学机械之类的工程类专业,让我觉得很痛苦。不过如果找到合适自己的领域,我的个人思维特质就不会成为我痛苦的来源,而是应当让我如鱼得水。
读本科的时候,我曾经跟我的辅导员,或者一些上课的教授们谈过我的疑惑,其中在一个专业核心课的教授公布了她的手机号说欢迎和她交流的时候,我还鼓起勇气给她发了短信,表达了我对自己专业学习觉得痛苦和不舒服的疑惑。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得到回应。辅导员也只是说,我看你学的还不错啊,还拿奖学金呢,哪有什么问题?
很遗憾,即使我有主动在思考自己的问题的时候,也没有得到获得去寻求答案的鼓励。
所以读了四年本科,说起自己的专业,还是感觉如坠云雾。而且曾经一度很低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成绩单上也还体面的分数根本不能说明什么。
不过学校要确保的是,把我们一批批平安送毕业,找到工作就好了。这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我能理解。
当然,我也有本科特别优秀的同学,对专业特别热爱又擅长,他们幸运又努力,现在还在这个领域成长得很好。
不过我自己如果按照本科毕业的路线一直走下去,大概现在也是个把工作当鸡肋的上班族吧,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且就我所知,像我这样在选专业前对专业并无了解,然后在不合适的专业里面耗着,进而以后在不合适的行业里耗着耗完了青春和人生的人,真的不在少数。
决定出国之后,我虽然隐约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但是还是不敢确定。后来选择庆应大学新成立的的SDM,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包容包容性,这个院里做什么领域的教授都有,然后被共同的系统设计方法论聚在了一起。我要的就是这种自由。
事实上也不算来错地方,我在这里不断被鼓励去自己寻找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我定期去找教授聊,今天一个想法明天一个想法,教授都会听我说,给出他的意见。
一开始也是迷茫啊,但是因为得到了鼓励,所以会变得勇敢,没有了诸多顾虑之后,就会慢慢探索自己,这个探索的过程给了我极大的成长。
如果说日本由于本身文化保守的原因,大学里还是会感受到一些约束之外,那么来到欧洲,我
真实地感受到了个体特质被尊重,学生被不断鼓励做自己的可贵。
在这里,你随时可以质疑教授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你有任何问题,找教授约个时间就能聊上半个小时。如果你说,我特别喜欢这个事情,我要去做,那么你会得到万分的支持。但是如果你说,这个好难,我不想做了,你挨骂也是免不了的。
这边鼓励的是你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因为如果没有兴趣和热情,根本谈不上会有成就。
所以,回到这个问题,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也许从国家层面来说,是要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和劳动质量,是要保证年轻人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是有一系列的战略发展意义。
但是如果是为了劳动质量和社会稳定的话,设立专门的技术学校,让想学技术的去学技术,像瑞士这样把大学和技术学校分流,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自己的路,还早早地提供了高质量的劳动输入多好。
国内高等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对高等教育的定位不清楚,学生个人特质的成长没有得到支持,于是很多人把大学上成了技校,可惜的是技术还没真正技校的人熟练。
给予这个国家从高考中厮杀出来的最有潜力的年轻人们探索和思考的空间,提供一定的成长的自由度,才算是不浪费苗子了。
于个人来说,既然我们这么努力地去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源,那么就不要轻易辜负了自己的这个机会,利用大学这个压力相对轻松的环境多接触新鲜的事物,了解各类专业,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向,然后尽早朝着自己的目标方向不断走下去,把自己的时间和机会最大化。
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鼓励我们这么做,那么我们就自己去探索。
有了这种勇于探索和追求的心,那么出不出国也不是关键问题了,成长的最终力量还是来源于自己。
因为和国内不一样的教育理念不同,国外的教育方式也有很大区别。我觉得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国外的高校普遍更加鼓励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而主动和被动之间的学习效率和效果相差真的太远。
下面我试着归纳总结几点教学方式上体现的不同,也是大家常常能听到的几点,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1. Group work(群体合作)促进同辈间的交流
虽然并不是对每一门科目来说Groupwork都有必要,但是和同辈之间的交流对于学习任何科目来说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因为主动学习永远是要效率高过被动学习的。而当你面临着要跟别人讨论交流或者给他人传授你懂而别人不理解的东西以此来说服别人的时候,这种时候你需要掌握的知识深度一定要远远深于你所表达的。
如果只是上课听老师讲解,那么就跟听小说似的,被动学习一晃而过。但是我自己学得最好的知识,都是那些跟同伴们讨论过,甚至是辩论过的东西。因为只有当你真正需要向别人解释的时候,你才发现自己原来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真正理解透了。
如果你同他人一起做groupwork,你试图弄明白某一个问题,你萌发了一些想法,并试着向他人解释,这能加深你的理解,而通过他人的反馈,你可以更加全面地完善自己的想法。
2. 课堂提问以及Presentation(演讲表达)鼓励你如何表达自己
防止上课走神的最好方式就是,提问。再无聊的课,当你开始积极思考问题的时候也会变得有趣了。我自己在国外的经历都是老师特别鼓励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有任何问题随时提出来,语言直接也没关系,反正这种各种傻冒问题我都问过,但是确实觉得这种上课方式让人很开心。而且老师也会不断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没有愚蠢的问题,任何问题都是好问题。
而做presentation的练习也太重要了,这个过程不仅仅考验你的知识,锻炼你的表达能力,还给了你综合探索自己的机会。你的个人性格特征,沟通方式,风格定位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探索和锻炼。
知识从来都不是封闭的,学过的知识运用出来才是价值最大之所在。而向外界交流和展现你所学,是运用知识的最基本方式。
3. 大量鼓励你探索和阅读课本以外的知识
国外上课会有大量的阅读素材和学习资料,如果你学有余力,可以尽情地去啃阅读素材搜资料自己玩,这也是主动学习中特别重要的一环。
虽然大部分教材已经编得够好了,但是一本教材总是有边界,所涉及的范围有限,以教材或者上课为切入点,大部分时候只是获得进入某个领域的钥匙,接下来的自由探索才是真正学习的开始。
4. 上课和考试注册独立分开
这个是我在荷兰这边才有的学习系统,就是注册上课和注册考试分开。你可以一开始注册一堆的课,只要时间安排得过来,然后上一圈之后看自己喜欢哪些课。上万这些课你也不一定要去考试,你觉得不合适自己的课或者没必要考试的课就可以不用浪费时间了,反正最后的学分是根据考试来给。
总结起来,就我个人而言,出国读书最大的收获是,被鼓励了去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并且获得支持。而教学方式的设置也尽量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给了学生进一步的探索空间。
所以当你知道你应该做什么,并且知道怎么去做的时候,那么就能不断地收获成长了。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收获是要认知自我,认识世界,建立并处理好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找到合适自己的专业方向,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的人。这样以后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才能谈得上说,这是我之热情所在,我将为此奋斗下去。
当然,除了教育之外,出国认识的世界各地的朋友,见识过的各种各样的人物,文化,美食,风景,都不一而足,每一点都是在国内没办法获得的独特收获,都是人生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