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赤峰人,目前在某南方发达省份读大学,我来发表一下对家乡的看法吧(不吹不黑)。
首先,赤峰这个城市位于内蒙的东南部,与辽宁河北接壤,历史上属于热河地区,这里人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语言与辽西北地区,冀北地区很相似,但是由于辖区面积巨大,境内有很多草原,所以草原风情也很浓,这点从遍布大街小巷的内蒙特产门市就可以看出,总得来说,赤峰人更像是七分东北人,三分内蒙人的结合。
接着说一下赤峰的经济,内蒙对赤峰的定位是副省域中心城市,蒙东中心城市,这个定位不低,但赤峰的经济发展水平离这个定位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虽然赤峰周边城市GDP的确不如赤峰,但放眼全区和全国,赤峰的GDP就显得很低了,这是赤峰的产业结构决定的,赤峰地区主要以矿产为经济来源,其他工业也有,但并不成熟,新兴的电子信息产业近些年才引入,发展起来还需要很长时间,这就导致赤峰GDP必然不会很高。 赤峰和大部分东北城市一样,经济发展缺乏动力,老百姓普遍收入低,(做生意,有矿的除外),平均工资也就两三千,而且严重缺乏人才,赤峰地区的教育水平在整个内蒙处在领先无疑,每年通过高考选拔出一大批人才,可这些人才都通过大学这个平台跳出家乡了,回乡工作的少之又少,回来的基本上也是公务员医生老师之类的工作,对经济发展贡献有限,像我高中毕业于赤峰最好的两所中学之一的尖子班,我身边的同学全部在省外读大学,大家毕业后肯定也会在北京或者南方的发达城市工作,因此赤峰的人才流失很严重,所以赤峰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作为一个赤峰人,从小生活在这里,上大学后也见识了许多发达城市,对比一下,感觉赤峰的城市建设在同级城市里算不错的,街道整洁干净,卫生状况不错,尤其是新城区。生活方面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吧,各种商场,娱乐场所该有的也都有,消费虽说肯定不及一二线发达城市,但确实也不低,尤其这些年赤峰市的房价,均价一万,好的地段一万四五,都快赶上一些二线城市了,这给本来工资不高的本地人带来不少压力。
赤峰地区的高铁今年也会通车,使赤峰和大城市的距离缩短不少,也势必造成人口进一步流失,赤峰市区人口只有一百万不到,而整个赤峰市有430万人口,人口基数大也是赤峰房价较高的原因。
再来说一下赤峰人吧,赤峰处于华北和东北的交界地带,属于交通枢纽,赤峰人大多是在清代或民国时期从山东河北等地迁移过来的人,古代赤峰地区商业比较繁荣,所以赤峰人总得来说思想是比较开放的,与外界沟通也比较容易,也比较包容外来文化,所以在外地也经常能够遇到老乡,在各行各业全国各地也都有混的不错的赤峰人,但是总得来说,家乡人的素质水平也是有待提高的,这与地区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而且也不是光赤峰有这样的问题,很多城市都存在。
说了这么多,赤峰有它的好也有不好,但作为赤峰人是永远不会忘了自己的家乡的,希望家乡能越来越好吧。
更新一下
最近知乎上有很多搞地域黑的,张口就来,毫无根据地抹黑,还有很多是把自己遇到的一些不好的人和事强行上升到地域层面,非常令人无语,希望多一些理智的声音吧。
目前关于赤峰房价的内容需要做一些修改:这两年随着高铁开通人口外流加剧,赤峰的房价泡沫也开始破裂了,目前房价呈现一直下降的趋势,其实这也是很久不合理的房价回归正常的过程。
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赤峰市总人口已经跌倒403万了,可见这些年人口流失的严重程度。
我是赤峰的,现在也在赤峰,这个如何评价让我很纠结,如果你只是简单的要好和不好这两个选项的话,,那这个城市不好
一个健康的城市应该是-持续发展,管理精致,社区专业,经济良性,无论生活出行生态等都是越来越好的样子。
很不幸 赤峰不是
1、经济发展很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矿企有几个,别的大企业想不起来
2、房价是真的高,高的离谱,不知道为啥这么高,有高铁,还有棚改,但是这也不至于,我认为政府有意为之。房价高就是好城市。。。
3、人才外流严重,赤峰很重视教育,或者是家长很重视教育,孩子大学去外地读书基本都留在外地了,赤峰有两个高等院校,可惜也留不住人,人才都走了,其实想想也可以理解,去大城市才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回赤峰能干啥,招聘会上都是平安、人寿、人保、中环地产我爱我家,挣得前没有出租车司机多。
4、政府有钱,这个小城市总是拆了建,建了拆,路改绿然后再改回去再改回来,年年路上都是施工,而且没几个钱的赤峰人挺爱买车,19年306国道封路堵的回家能一个小时。
5、各个小区的社区和物业很差劲,社区走西形式主义很熟练。
6、不要说这么差劲你别再这啊,这是我的家乡,我知道他有毛病,我怕他发展不好,有毛病不能说出来吗?赤峰人的通病,死要面子
赤峰,你或许颇为陌生。换个说法——红山,你一定有所耳闻。
当南方玉文化中心——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人们继而将目光投向北方玉文化中心——红山文化。与红山仅有“一词之遥”的赤峰却依旧静默。
但历史上的赤峰市,曾拥有无比炽烈的灵魂——不仅“包容”了红山,而且处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界地带。
因此,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赤峰一直是文明碰撞最火热的战场,也是文化相融最胶着的前沿。
以下,仅以赤峰一座小城,回望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长达数千年的爱与恨。
01.
赤峰,啥颜色?
赤峰,乍一听,仿佛是大西北的某座红色山峰。其实是内蒙古第一大人口城市,位于内蒙、河北、辽宁三省交汇处。
离北京仅有两小时高铁的距离,拥有离北京最近的草原,又被称为“北京的后花园”。
赤峰之色,并没有局限在红山之赤红,或是辽原之草绿,而是一个美得令人心旷的万花筒。
你看,他是金色的。当秋风拂过,万千林木哼唱起窸窸窣窣的阿卡贝拉。还未唱完,金色铺满大地。
你看,他是深蓝色的。夜空纯净得像个初生的孩子,闪烁着明亮的眸子。
你看,他是土色的。在人类之前,巨大的第四纪冰川率先在这里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开出一个个奇形异状的玩笑。
你看,他是白色的。亚洲最大的滑雪场——美林谷滑雪场就在这里,近40平方公里的滑雪胜地,是自由与竞技的天堂。
美有很多种,赤峰属于让人内心畅通的那种。
02.
兴隆洼遗址:华夏第一村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远古人类我们无从溯源,但八千年前赤峰敖汉旗的兴隆洼人可以。
那是被考古专家专业认定的“华夏第一村”,人们已经超越了动物性的集群行为,转而因有共同的理想、更有组织化地聚居在一起。
村内,153座房子有次序地成排分布。全村最靓的豪宅大至140平方,也许住着村长?也许住着大巫师?总之是最有身份地位的人。
村外,巨大的壕沟环绕一周,用以防卫守护全村的安全。
在这里,草原与经过驯化的粟(脱壳后为小米)、黍相伴相生。至今兴隆洼所在的敖汉仍享有“中国小米之乡”“亚欧大陆旱作农业发源地”的美誉。
牲口圈里,人们对于猪的喜爱已经延续了至少八千年!兴隆洼人,不仅生前以猪为食,死后还要专门与猪合葬。
“仓廪足而知礼节”,兴隆洼人开始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玉器诞生了。玉玦之于兴隆洼,则如玉琮之于良渚。
玦是一种古老的耳饰。或许圆环象征天,把“天“戴在耳垂上,就能获取上天的旨意。很明显,并非人人有此殊荣与眷顾,必须是族群中的至尊者。
而兴隆洼之玉玦影响了整个东亚玉文化。一条8000多年的东亚玉玦之路,跃然于世:从兴隆洼一带出发,向南,经华北走向长江流域;向北,去往俄罗斯,跨过海洋抵达日本……距离越远,玉玦出现得越晚。
人的价值观念、人的自我认同感、人与人共同的信仰追求……等一系列无形的精神追求也沿着有形的玉玦之路输送到世界各地。
03.
红山之鸮:二维世界里的远古神灵
兴隆洼文化之后两千年,在赤峰同一片土地上,红山先民创造出了更精彩绝伦的玉文化。
红山之玉,你的脑海里一定会先闪现出C形龙、玉猪龙。但红山文化中变化最多也最难琢磨的玉器是勾云形玉器。
这种高度抽象的器型,人们对其解释可谓是五花八门:云形说、饕餮说、龙形说、凤凰说、兽面说、鸟兽合体说、玫瑰花说、神目说……
尤其是云形说,出土至今,始终霸占着最官方的说明文书。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中间的漩涡形,是一双神圣的眼睛。
究竟是一双怎样的眼睛,让五六千年前的红山人念念不忘,用玉此等高贵的材料,用如此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呢?有一种理论很有趣——所谓“勾云”其实是鸮,也就是猫头鹰。
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首先鸮神崇拜在欧亚大路上已经传承了近万年,古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身边就有一只猫头鹰;在中国,商代出土了极为精美的鸮卣和鸮尊,甚至有学者认为,“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玄鸟就是猫头鹰。
在红山,猫头鹰是各种动物器型中数量最多的,最大高达十几厘米。各种姿态皆有,有仿真的、抽象的,与其它动物的组合也是变化万千。
红山人本能地崇拜这种能在黑暗中看清一切、遇到危险能远走高飞的鸟类。
因此,勾云玉佩更像是一个二维平面化的猫头鹰,漩涡形镂空是会自由旋转的眼睛,左右两端平衡展开的是羽翅,下端齿状的是尾羽。
这真是一个极有趣味的观点——都说当代是一个图像扁平化的时代,前脚有手机APP图标从拟物到扁平的变迁历程,后脚有近两年各大品牌更换品牌logo潮。
而五六千年前的红山人,已经有意无意地用如此抽象的艺术点亮生活。
04.
夏家店文化:中国青铜时代的独树一帜
曾经,以草原为象征的内蒙古地区,一度被认为是“被青铜时代抛弃的地区”。仿佛璀璨的钟鸣鼎食之象只属于夏商周的中原,而与草原无缘。
但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明,草原上的青铜文化是与中原并立的。其中夏家店文化就是属于夏商时期的草原青铜文明。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草原。夏家店男性墓主的随葬品里,就有戈、矛、短剑、镞、饰牌等青铜器,并有随葬成组礼器。
颇为神奇的是,这里出现了『长城原型』——有防御功能的土石城堡,在赤峰境内东西横贯数百里,而且恰与1000多年后的燕、秦长城平行或重合!
我们根本无法想象,这里曾爆发过多少次军事冲突。但文化交流的印记被深深嵌进历史里。
除了青铜器,夏家店文化的彩陶也相当发达。赤峰敖汉大甸子近千座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出土了1600多件彩绘陶器,其中许多有勾连云纹、雪纹、兽面纹图案,与青铜时代的饕餮纹极为相似。
有人认为这是夏商铜器表纹的先驱,也有人认为是仿夏商青铜器。无论如何,它们都是草原与中原文化往来的证据。
05.
契丹:文明激荡交融最鲜明的例证
契丹于汉,曾是咬牙恨齿的存在。
从一去不复返的燕云十六州,到长达25年的宋辽战争,再到极具争议的澶渊之盟,甚至到《天龙八部》里千夫所指的契丹人萧峰……民族主义、家国情怀一度是古代汉人心中拔也拔不掉的根。
然而,契丹其实是一个汉文化情结极深的民族。
这个发源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民族,与历史上的兴隆洼人、红山人、夏家店人共享赤峰这片土地,还将重要的辽上京、中京建立于此。
想必,于情于理,他们都爱惨了赤峰——既是孕育契丹民族的故土,又可往前一步抵达燕云之地,触及博大精深的汉文化。
今日赤峰,苍凉旧迹中依然散发着契丹民族曾经对汉文化的由衷热爱。你看那风中鼎立的一座座辽塔,是契丹人从萨满教信仰转向佛教信仰的证明。
塔上庄严厚重的制式、精细生动的浮雕,是他们对汉族建筑工艺的沿袭。
辽代墓葬壁画则是更立体直观地展现受汉文化浸染的契丹民族的生活状态。他们身着汉化服装、如汉人般精致饮食、家中“双门神”守卫……
也传诵汉地历史典故传说。
而契丹文化对汉民族的影响则如水上涟漪,以赤峰等地为中心,向中原地带一层一层晕开。
北宋苏辙曾于宋神宗元佑四年(1089)出使辽国,过古北口(位于燕云十六州之一的檀州,今北京密云区),即见到与契丹人、奚人混居的汉人虽仍能讲汉话,但服饰已经契丹化了。
甚至在汴梁城内,下至平民百姓,上至朝廷、地方官员,出现不少汉人身着契丹服,引得宋仁宗开始、几代宋帝屡下禁令。
在宋辽对峙的时代,赤峰既是契丹文化的中心之一,又是文化激荡融合的前沿。你我无法想象,这个内蒙草原上默默无闻的小城曾有过的文明荣光。
而今天的互联网上,南北方的差异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这种差异看起来好像非常明显,但实际上在历史长河里深藏不露。
相比南方,北方总是更多地承受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冲突,又享受着两种文化的交叠相濡。
赤峰作为游牧与农耕交界线上的城市,素来不乏爱恨分明的火热灵魂。这样的灵魂,怎能不爱?
-END-
编辑整理丨飞鱼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艺旅文化(全平台同名)是一家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专注在文化游学、城市走读、文化沙龙、文化讲座、博物馆导览、文化体验、文化课程、青少年研学、文化创意产品等方面的文化艺术综合服务机构。 我们跨界在文化、艺术、旅行之间,让文化活起来,让生活更有趣。
土生土长赤峰人,家不在市里,在宁城县。地图上河北辽宁内蒙古的交界处,就是宁城县。17年高中毕业离开赤峰去北京读大学。
真正离开赤峰的时候才对这个地方有了更多的理解。
大学的时候整个专业只有两个“老乡”,都是包头的。其实内蒙人都知道包头和赤峰离得很远,比赤峰到北京还远。在“老乡”眼里,赤峰人搞学习很卷,高考占了全省一般的清北名额。然而我不是在赤峰任何一个很有名的高中毕业的,而是县里的中学。淹没在赤峰二中、平煤中学的美名里,没什么存在感的一个高中。高三的时候搞自主招生,需要填报自己学校去年的一本上线率,写了“50%”,结果被高校质疑,打电话到校领导那边询问。那个时候才知道原来“50%”的一本上线率对于这样一个不知名的普通高中来说是很不可思议的,于是暗自窃喜。
考进的那个北京高校,有很多很多的北京学生(我在大学阶段很少能见到除北京以外的其他省的学生,人数比较少,所以认识的也很少,熟悉的大部分是来自北京的同学,和来自包头,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两个同学)。后来和我的室友聊到自己的高中生活,才知道人和人之间的差距,真的可以那么大。我很多同学是在北大附毕业的,北京八中、四中,全国有名的高中。我提起自己上高三的时候周测做的不好,被物理老师拿笤帚打屁股,用尺子打手板;我室友惊讶的说,你怎么不去告他!我才发现,小镇做题家的很多观念,真的与来自大城市的同学不同。我把那些小施惩戒当做老师没有放弃我的证明,他们把这当做对自己权利的侵犯。
说回到我的高中,我高中就读的是实验班,也可以说是火箭班。在这种班级里的生活是非常窒息的(对我个人而言很窒息,但是班级里其实有很多学有余力的同学很快乐很自如),我只要稍稍懈怠,就会成为整个班级里最差的那个,唯一一个默写单词没有全对的,唯一一个周测没上90的,这种的高压环境对于我这种脸皮很薄但是能力又不太行的中下等学生(班级里的中下等)来说实在是非常煎熬,我的高中过得非常的痛苦。很努力,但是很痛苦。于是把考上大学当做自己唯一的救赎。
但是上过大学的应该都知道的,大学不是救赎。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小镇做题家,上了大学之后面对的都是同学的降维打击。来自北京的,南方的,全国大部分省的同学们,我们即使在一个学校,他们接受的教育比我更加全面且深入。他们的见识和经历,都远远不是我一个来自穷乡僻壤的人可以比拟的。但是那个时候我想着,实在不行,我还可以回家。
后来临近大学毕业,开始考公。我报了教育机构的线下班,独自在赤峰生活了几个月备考。
那几个月我住在市里,红山区。我每天只需要沿着昭乌达路走几百米去上课。这几百米我会路过老政府,赤峰宾馆,过马路的时候有时候在路中央绿化带,就能看到赤峰站。中午去集市买八九块钱两个素菜的盒饭,可以吃中午晚上两顿。下午上课有时候会很困,会泡一杯一块五的速溶咖啡。不算房租每天生活成本只有十块出头。偶尔点外卖,也送的非常快,比我在大学的时候送的快得多。冬天下了大雪,市政会立刻清扫积雪。总而言之那几个月的生活是非常惬意的。后来我在十一月末参加国考,去通辽参加考试,才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市政清扫积雪都那么积极(没有拉踩的意思,我的见识也不多,只是在通辽考完试那天打不到车,从泥雪混合物里走了几公里,十分感慨)。
赤峰在内蒙古范围里,应该还算是不错的一个地方。看历年省考国考的进面分数线差不多就能看出来这个地方的受欢迎程度。
我大学学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类的。相比较其他省市的电子信息类公务员岗位,赤峰,乃至整个内蒙古都不是很多。其实我心里明白是为什么,但是我对自己长大的地方还是很喜欢。我想留在这里,留在赤峰,靠着我的学历其实找不到什么工作(不是说完全没有工作机会,是比较少)。毕业那年打开赤峰市的招聘网,里面飘荡着找搓澡大姨和办公室文员的广告,只要求会office,月薪2k-4k。我邻居家的姐姐在内大毕业,读了和我类似的专业,现在在移动上班。看到这些我的心里是非常难受的。
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应该是很多年轻人离开这里的原因吧。
最近考公的结果也出来了,没有考上。想着起码要找个工作再继续考。但是聊了一些工作都是外地的,也不知道以后是不是就不会回来了。
我也希望我的家乡越来越好。但是究竟怎样才是一条适合赤峰的发展道路呢,在时代的洪流里,我又能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