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奇亿注册 > 网站建设
项目服务
  • 提交需求
  • 策划设计
  • 技术开发
  • 维护修改
  • 售后服务

上世纪50年代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内地开始涌起一股偷渡到香港的热潮。


根据《香港年报》,光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0年代,就有超过75万人涌入香港。到了1962年的大饥荒,又有几十万人逃到香港。于是在1974年,香港实施抵垒政策:难民如果在边境被逮住,会被拒绝入境。但成功到达市区的难民,政府会给他们居民身份。这就像打垒球时的抵垒一样。

图片来源: 中国国家地理BOOK


抵垒政策仅能稍微降低人口增长的速度,而根本不能消除内地人偷渡来港的欲望。据说70年代时,广州就有许多人在珠江努力练习游泳,为的就是能偷渡来香港时可以用得上。


不同时代来到香港的人,有着各自的特点。从前交通不发达,来的人以广东和福建人居多;1945年后,则多了一批我们统称为“上海人”的江浙人士;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有更多不同省市的人通过不同方式来到香港——有嫁到香港的内地妻子,有以投资方式获取香港居民身份的企业家,也有以“专才计划”、“优才计划”定居香港的各行业杰出人士。

香港维多利亚海湾。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大都能和谐共处,令香港社会更加丰富多彩。那么,这些来自各省各地的中国人,一般怎么划分呢?他们当中又有什么代表性的人物呢?


1广东人


图片来源:香港01


据广东省委边防口岸办公室1979年的《反偷渡外逃汇报提纲》,从1954年到1978年,广东全省偷渡外逃共约56万人次,逃出14万人。参与者以广东人为主。


逃港者多为农民,也包括部分城市居民、学生、知识青年、工人,甚至军人。从政治成分看,普通群众居多,也有共青团员、共产党员。据不完全统计,至1978年,深圳全市干部中参与逃港者共有557人,逃出183人;市直机关有4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外逃。


至于逃港的方式,可分为走路、泅渡、坐船。按路线,则有东线、中线、西线之别。由西线泅渡通常是首选。即从蛇口、红树林一带出发,游过深圳湾,顺利的话,大约一个多小时就能游到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


香港的名人当中,属于广东人的有很多。远一点的,李小龙和他后来移居香港的师父叶问一样,都是佛山人;香港四大天王里,有三个祖籍在广东,刘德华籍贯为广东新会,郭富城祖籍东莞,黎明的祖籍是广东梅州人,还有香港富豪榜排名前列的郭氏家族和李兆基家族,他们分别是中山人和顺德人。


2潮州人


潮州在广东省,但他们的方言和广东话区别很大(反而跟闽南话接近),所以这里把他们归在另一个类别。


香港有数百万人口,其中至少有五分之一是潮州人。说到香港的潮州人,不得不提在当地出生的香港首富李嘉诚。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并和青梅竹马的表妹结婚(在旧社会,跟表亲通婚十分普遍,香港法律到现在仍容许此类行为)。即便在香港生活了几十年,一口浓浓的潮州口音广东话仍然是李先生的标志。香港的潮州富豪还有很多,包括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股坛追击手”刘銮雄等。


潮州人给香港人的第一印象一定是团结。早前说潮州话的潮州人在当年的旅居地是弱势,自然要抱团求存。1921年就已经有了“旅港潮州八邑商会”,1945年战后更名“香港潮州商会”,可以看到旅居心态已经化为本土意识。潮商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是香港重要的商业力量,到今日更是富商无数,抱团求存变成强强联合,以至在相当程度上成为香港的经济支柱,潮州人形象大体被潮商形象所代表。


3上海人


图片来源:香港01


这里说的上海人,还涵盖了宁波及浙江一带的人。以前香港人除了广东和福建外,不太懂怎么区分其他各省来的人,所以他们通通被归类为“北方人”。看过香港老电影《南北和》的人一定知道,因为语言、文化的区别,从前广东人形容北方人时,莫不带轻蔑之意。


香港的上海人大部分是因逃避战乱而南下的。1937年抗战爆发后的四年,香港人口从100万激增到160万,大量非广东人南下香港以躲避抗日战场,其中包括十几万的上海人。比如张爱玲,她在小说《倾城之恋》中写道:徐太太对住在上海租界孤岛的百家说:“这两年,上海人在香港,真可以说是人才济济。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企业家,他们在避居香港之前就已经颇有名气。例如邵逸夫就出生于宁波;第一任特首董建华的父亲董浩云是浙江舟山人,董建华则在上海出生,12岁时才移居香港,到现在他讲粤语还带有一点上海口音。亚洲的前女首富龚如心也是上海人,她的家翁和丈夫是温州人。


这些资本家,带着资金、人才、技术、生产机器来香港,凭借着香港政府的经济自由放任政策、欧美国家的关税优惠、周边国家和地区对香港转口贸易的需求、廉价的劳动力等,事业蒸蒸日上。


除了资金和生产技术,上海人也把许多海派生活方式引进香港,丰富了本地人的品位。以前,香港的理发厅会标榜自己有上海师傅以招徕顾客,正宗的西餐厅会有上海厨师(或者是从上海来的白俄厨师)与侍应生。


除了商界,上海人在香港出名的还有很多:金庸生于浙江海宁;“光纤之父”高锟是江苏人,在上海出生;香港回归后第一任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出生于上海;王家卫是上海人;沈殿霞不仅是在上海出生,更是香港海派人物的典型,她的“上海婆”形象,还有那招牌式的上海腔广东话,都是她的标志。


在娱乐圈中,也有上海人的第二代。但他们在香港出生,都被港化了,所以较少有人关注他们的祖籍。比如,周星驰的祖籍是宁波,陈慧琳则属上海籍贯。


4福建人


根据一个福建省侨胞部门所做的调查,福建是香港第二大籍贯省份,香港的福建人占总人口的1/6。他们有些是从福建直接过来的,也有不少是由于东南亚在五六十年代“排华”,而辗转流落到香港的。


福建籍的香港居民,有不少聚居在香港岛东区的北角。前些日子,香港北角一次次登上微博热搜位,位于香港岛最北的“小福建”,也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 无论是八月五日福建人奋起反击极端分子,保护北角免受极端激进分子破坏,还是网络上全国民众高呼的“塞林木”口号,都让人热血喷薄与振奋不已。


其实,北角从最初到如今,它的命运也一直与福建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战时期的香港岛,从西环,上环,铜锣湾,湾仔,四个地方,几乎都是五口通商到香港的福建人居住地。当时湾仔专门有厦门到这里的货品抵达,所以至今有条街道,叫厦门街。(至今英文还是用厦门的闽南语英文译音:Amoy)

图片来源:网络


在福建华侨商人中,郭春秧较为有名,人称“糖王”,曾经名列印度尼西亚四大糖王之一,后来到了台湾,又以出众的贸易手腕,成为呼风唤雨的商界大佬,到了中晚年,他的事业版图更扩展到香港。北角著名的春秧街也曾是他名下产业。

郭春秧图片来源:网络


由于郭春秧的闽南人,有乡缘优势,日后很多福建人特别是厦门、泉州、漳州一带的闽南人,集聚于北角春秧街一带,于是,这里也有“小福建”之称。


大部分人对福建人的印象是敢打敢拼,那首《爱拼才会赢》传唱大江南北,可谁能真正体会到深刻的内涵。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福建人虽然也相信三分的运气,但更宁愿相信命运是攥在自己手里的。


敢闯的福建人敢双手一片姜,身无分文背井离乡辞别爹娘,下香港,上北京,还有的下南洋,甚至偷渡西海岸。福建人骨子里就怕穷,怕呆在家里被人说懒,一出来不混个人样就不敢返乡拜爹娘。


5新界原居民


英国人占领香港时,四大原居民早已在香港居住,香港开埠前的香港原居民分为四大民系,即香港围村人(围头人)、疍家人(又称水上人)、客家人和鹤佬人(闽南人),亦是最早原居民之一,各族群皆有自己的方言,如:围头话、疍家话、客家话、鹤佬话这四大语言。


当中,围头人最早来,因此占据了香港最肥沃的土地,比如新界西北的元朗平原和中部的锦田、上水、粉岭等。围头人中,以五大氏族的势力最大,他们分别是锦田邓氏、上水侯氏、上水廖氏、新田文氏和粉岭彭氏。直到今天,五大氏族对政府对新界的政策仍很有影响力。


客家人由于比围头人晚来,人数又敌不过他们,便只能盘踞在土地比较贫瘠的新界东部,比如西贡、大埔、沙头角等。英国人占领新界后,传教士也随之而来。由于生活实在艰苦,不少客家人村落全村改信基督教,以换取救济物资。到了五六十年代,他们为了生计,又前往英国、荷兰等发达国家打工。他们的村落也因此渐渐荒废了。香港东部有不少废弃村庄,比如那个传言经常闹鬼的锁罗盘村,还有那个全岛岛民曾一起领洗为天主教徒的盐田梓村,从前都是客家村落,现在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会有子孙回村里祭祖。


6其他


以上族群的分类十分粗疏,并不能涵盖所有的香港华人。例如香港有为数不少的山东人,部分是英国人从威海招聘去香港当警察的。香港特首梁振英就是威海警察的后裔;成龙也曾自称是淄博人,虽然他还“自称”了不少事,包括是房玄龄的后裔;创立“湾仔码头”品牌的臧健和女士也是山东的。


另外,张学友是天津人;黎明在当红时唱的那首粤语歌《我来自北京》,仿佛就是他身份认同、追源溯流的印记。


7非华裔族群


不少内地读者认为,香港人就是那些住在香港、操一口中间夹杂着英文单词的广东话、普通话很蹩脚、作风有点西化的人。

图片来源:香港01


华人占香港人口的绝大多数,约90%以上,不过也有不少外国人选择来港定居,成为香港的“少数族裔”。例如南亚裔以及来自欧美的,他们中有些已经拥有中国国籍。其中许多人在此落地生根,甚至后来的四五代人都居住在香港,成为地道的香港人。一直以来,各个族群在香港都能和睦共存,没有发生过什么争执矛盾,这也让香港成为不仅仅是口号上的,还是实实在在的“国际都市”。


殖民地初期时,英国人自然是香港少数族裔当中的核心构成部分,其中不少是从苏格兰来的商人,汇丰银行、太古地产、怡和集团等,都有苏格兰背景。从前这些苏格兰人在英格兰或多或少会受到歧视,而来到香港后就能尽情发挥他们的才华。苏格兰人的刻苦俭朴和做生意的眼光,令他们成为成功的商人,掌握着殖民地香港的经济命脉。


进入殖民地后期,香港少数族裔的来源地变得更加广泛了。在70年代,不少越南人因为逃避内战和迫害而逃到香港。最初来的以华人居多,后来大部分都是越南本土的难民。他们中的多数本来是想从香港移民欧美的,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在香港犯法,有案底,不得已而滞留这里。此外,还有来自菲律宾、泰国、印尼等国家的移民,他们中有很多以前在香港当家庭佣工,也有做乐手、餐饮等行业,日子待久了,就找机会留下来了。


说了那么多,无非是想让大家知道,香港人并不都讲粤语、会煲汤、写繁体字、上茶楼吃点心。我们各有不同的种族、语言、风俗、文化、服饰,但我们都是有中国国籍的香港人。我们既认同中国人的身份,也为生活在香港而感骄傲。


香港为了配合大湾区发展,2018年8月28号公布首份人才清单,首批纳入“香港人才清单”的优秀人士将来自以下11个专业类别:

1. 资深废物处理专家或工程师
2. 资深资产管理专才
3. 资深海运保险专才
4. 精算师
5. 资深金融科技专才
6. 资深数据科学家及资深网络安全专家
7. 创新及科技专家
8. 造船师
9. 轮机工程师及船舶总管
10. 创意产业专才
11. 专门解决国际金融及国家与投资者之间纠纷的争议解决专才;及拥有处理来自投资或东道国跨境交易的专门知识及经验的业务交易律师而这次公布的“人才清单”内的专业人才,将通过“优才计划”申请来港定居,并且可以在“综合计分制”下额外获得30分!

也就是在原有“优才计划”的基础上,获得了一个加分项!假如“优才计划”是一门考试,“人才清单”就是一道附加题,如果拿下了这道附加题,你有可以拉开至少30分的差距!

快来评估看看

你是不是也可以获得这额外的30分呢?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