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NLanc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065796/answer/6033993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东京、首尔和上海大概算得上同一类型的城市(记类型A),而新加坡、香港是另一类型。(记类型B)
类型A:
以本国人口为支撑。相比国际化,更专注于国内资源的开发和吸引。于是,这些城市,与其腹地(面积中小国家可以是全国、大型国家一般为所在地区)的发展规模密切相关。而由于日韩两国近年人均发展水平愈发接近,此类城市最直观的对比莫过于东京和首尔。
日本人口1.2亿有余,而东京都市圈人口居世界第一超过3000万,占日本四分之一。而首尔2000多万的人口规模,更是几乎占到了5000万人口级别的韩国人口的一半。因此,首尔在各方面,规模上都略输东京一筹,但其产业类型与城市发展模式、甚至城市风貌都很接近东京。上海与这两座发达都市有一定区别。首先上海并非本国政治中心,政治虹吸效应较弱;其次上海尚为发展中城市,还未稳定定型;另外与首尔、东京比起来,上海的西洋气质较为浓重。
此类城市在世界范围内实在很多,仅仅本区域内,从台北到曼谷、吉隆坡,均归类于此。此外更是不胜枚举,大到墨西哥城、小到火奴鲁鲁,均有此基础。
在三座城市中:
东京:
优势—
1. 最发达、最秩序、最均衡的人力及经济基础。可怕的是东京都市圈(日本首都圈)拥有3000多万人口的城市规模,更可怕的是,这三千多万人口,是人均GDP超过五万美金,HDI可以位列世界前十的高技能人群。再加上日本不大的贫富差距,庞大的中产阶级更是为整座城市加分不少。
2. 全球城市首屈一指的科教水准。汤森路透统计世界上发表论文总量最多的三所机构,为哈佛、马普学会(在德国地位几乎相当于国家科学院)、及东京大学(引用量居第十位上下)。加上东京工业大、一桥、庆应义塾、早稻田等院校及实力强大的研究所,实力在此问题中当属第一。
3. 日本的‘首都过密、地方过疏’。此条对于整个日本来讲不一定是好事,尤其对于像关西京阪神这样的都市圈来说。然而对东京,显然更多还是一件好事,不断涌入该区域的人才,使得大多预测机构机关不看好日本经济的走势,却始终预测东京还将占据世界城市GDP第一数十年。
劣势—
1. 几乎停滞的日本经济与负增长的日本人口。众所周知,日本的老龄化‘领跑’全世界,再加上其景气的不振,地方人才涌入首都形成的优势,被抵消的风险始终存在。
2. 日本人艰难的国际化进程。本来,国际化这件事对日本人来说,既不容易(日本难发音英文、教育体系差别大)、也不是太乐意。然而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他们还是选择了这条路。但无论是教育方面设置Global 30项目还是与东南亚、南亚的外交加密,这方面始终还是力不从心。
3. 僵化的社会体系。年功序列这样的规矩真的很魔性,一方面曾经撑起了日本曾经的辉煌,代表着其价值观,一方面也威胁新一代人才的涌现。除此之外类似的前辈后辈(高一都不敢惹高二的)、年上年下的死板儒家式规矩还非常多,而这对目前的日本发展有一定束缚。
首尔:
优势—
1. 比东京次一级的巨量发达经济及人力基础。首尔很像缩小了一个量级的东京(但依然很庞大)。韩国近来HDI表现出色,直追世界前十。大企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十分顺风顺水。
2. 同样优秀的科教资源。以首尔国立大学为首的SKY为代表的大学群及研究所,还有三星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支撑着这里的科教。首尔国立大学原本是日本殖民时期的9所帝国大学之一,研究水平和日本大阪大学、名古屋大学这样的中流前帝大较接近,离东大、京大有距离但已经非常优秀。
3. 韩国人对国际化的相对包容。无论是面向亚洲观众的韩剧,还是韩国人当下对留学的持续热衷。在这一点上,韩国领先了日本一大步,与全球化更加融合,并带来多元化人才。
劣势—
1. 同样悲观的人口预期。韩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较晚、且预期寿命不比日本,因此劳动力老龄化方面没有日本那么悲观。然而极低的生育率依然加剧了劳动力问题对韩国经济的威胁。
2. 死板的社会秩序。韩国的社会体系与日本实在相似,日本存在的问题,往往韩国也存在。大财阀、政治官僚,还有高压的教育体系,甚至娱乐明星都靠模式化训练。这方面有利有弊,然而我始终认为达到如此程度,还是弊大于利。
3. 不稳定的国际政局。首尔与三八线的距离太过接近,以至于连国家行政机构都开始考虑转移。与朝鲜每次一触即发的态势,都会对这座大都市的发展预期造成负面影响。
上海:
优势—
1. 巨大的经济腹地,及更大的潜在腹地。比起日本1.27亿和韩国的5000万人口,光长三角城市圈,就已经拥有超过1.5亿的人口。不仅如此,整个华东地区都受到上海的经济辐射。单从这方面来讲,上海的潜力几乎是无与伦比的。
2. 良好的科教资源。尽管不比东京、首尔集全国半数以上教育实力于一身,上海的复旦、上交、同济等院校在全国领先,且发展迅速。比起像深圳这样有高等教育领域短板的国内竞争对手,上海在各方面都有很综合的发展进程。
3. 后发优势。就像首尔对东京也有一定后发优势一样,当前上海在这方面的潜力正蓄势待发。对日韩和欧美的优势一并学习吸收,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和相对未定型产业结构,使其更容易适应当下的世界经济局势。
劣势—
1. 最限制的流动性。对内,因为户籍制度,周边人口无法像日本人到东京、韩国人到首尔那样到上海方便地定居。对外,国人出国,外国人赴华,签证均不是太方便。再加上互联网资源方面的限制,信息的获取也不如大陆以外的都市便利。其他如股票上市等方面也有各种不便利之处。
2. 更多竞争对手。上海的经济腹地随大之又大,但不像东京、首尔的独尊一方。上海周围,有全国实力领先的二线城市苏州、无锡、南京、杭州等,其他二三线实力城市更是成群,而它们都具有全面的城市功能,不比东京周围的横滨、川崎,或首尔周围的仁川。全国范围内,北京、广州、深圳等也与上海竞争着资源。
3. 未‘富’先老。可能在很多知友眼中,上海已经足够繁华和富裕。但不得不说刚赶上台湾全岛的人均数据水准,离东京、首尔这样的都市还是有距离。然而在现在,由于亚洲文化、历史政策、预期寿命等原因。作为一座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大都市,上海的劳动力老龄化已然已迫在眉睫。
类型B:
拥有庞大的人口,却缺少相应的自由出入腹地(新加坡之于印尼大马、香港之于广东,均无法视为影响力自由辐射的腹地)。于是追求国际化发展,而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基础良好的历史沿革,均为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地均有英属历史,华人社会背景,以及绝佳的地理位置。香港曾经作为前改革开放时期面对中国大陆的门户,而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到近几十年,两地作为金融中心及服务业中心的位置也愈发凸显,但细微来看,还是有所区别。
在世界范围内,伦敦可以算是从类型A过渡到类型B的范例,拥有极高的国际吸引力,城市地位突破了其当前的腹地规模(6000万人口级别的英国本土)。此外,像位于欧亚交通十字路口中东,富甲一方的迪拜、多哈,与此模式亦联系紧密。
在两座城市中:
香港:
优势—
1. 背靠中国大陆。一直以来香港的发展就与其对华门户的地位密切相光,与新加坡夹在马来西亚与印尼之间的地理环境不同。香港天然就可以利用器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优势从对华贸易中争取大量利益。
2. 有作为的精英阶层。港商们的创业精神是香港企业蜚声亚洲的基石。这些精英,为香港在全球的投资贸易增色不少。
3. 相对强的软实力。香港的文化产业,像音乐、电影、漫画,和新加坡比起来均具有一定优势。这些优势又为其增添了一些对人才的吸引力。
劣势—
1. 不稳定的民意。以建制和泛民的分歧为首,港人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与本题其他四座城市相比,这方面香港更像台湾全岛,而不是在一条船上努力的东京、首尔、上海、新加坡。
2. 贫富差距。与欧洲日韩新加坡不同,香港的贫富差距水准和中美更接近。这一方面缔造了高水准的精英阶层,另一方面却让底层民众生活艰辛,也限制着中产阶级的规模。
3. 较弱的不可取代性。新加坡作为扼守马六甲海峡的华人社会,在其区位内有不可替代性。但香港周围,以广州、深圳为首的大陆珠三角城市崛起。尽管香港有自由港软实力作担保,但其区位地位的下滑恐怕不可避免。
新加坡:
优势—
1. 地理位置优势。马六甲海峡提供的航运优势,东南亚唯一发达城市的吸引力优势,金融中心的服务业优势。周边无强力对手,又发展超出邻国一大圈,比起香港压力小得多。
2. 科研与实业。香港的港大、科大在商科等领域确实卓越,然而新加坡的NUS和南洋理工在理科研究方面优势明显。随之而来的是,除服务业之外,新加坡在实体产业方面进展也不错。
3. 稳定、一贯的政策。比起争执不休的香港、政权更迭的东京、潜在危机的首尔、及身不由己的上海,新加坡政府可以审时度势,最合理专注地发展这片土地。
劣势—
1. 小国寡民。新加坡400多万的人口、和有限的国土面积,放在国内恐怕仅相当于一座二三线城市。这决定了其国际化的路线,以及发展的上限。
2. 缺少领近的直接腹地。华东之于上海,日本四岛之于东京,朝鲜半岛南部之于首尔,就连香港也有华南这块非直接的腹地。然而新加坡缺少这样的腹地,周围的马来西亚体量不足,印尼又有欠发展,因此对国际化的诉求更加强烈。
3. 国防压力。新加坡有从以色列学来的全民皆兵的体制,由于其形单影只的位置,又面朝当下局势紧张的南海。在这方面比起其他几座城市,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
我是上海土著,我以下的观点仅代表一线土著看世界的观点:如果是上海、北京的土著参与评论,大部分上海和北京的土著自动的会把台北踢出“比较序列”,因为就我身边大多数上海人和北京人最近1-2年来去台北旅游晒照片时附上的自述上来看,他们的旅游自述基本上都有以下几种观点:1上海和北京的土著平均资产和平均收入上基本上已经超过台北,2多数台湾人并不了解大陆,甚至很多人并不了解北上广深渝苏汉正在发生的质的变化,3台北设施与基建过于老旧,4普通台北人的接收的信息量远远比不上北上广深渝苏汉,5台北人最近一段时间其素质随收入增长停滞而停滞。综上所述:上海和北京的土著观光客面对台北普通人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感觉自己就像19世纪叩开大清国门的英国人那样,虽说实力相当,但是精气神上已经压过台北一截,因为明显感到自己在上升,或许对于很多一线城市的普通土著来说是急速上升,这是一个实力对比的转型期,但是北上土著又不能高兴的太早,依旧卧薪尝胆,谦虚谨慎,这种心态像极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坂上之云的日本当时他们国民对于大清的心态,既鄙视你,又怕你,因为怕你,所以要猛进,预期在短时间内碾压你(虽然上海每个土著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力是否能让自己赶上过去的发达国家,但是他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希望达到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事实上上海人向往的状态就是东京,北京人向往的就是纽约,目标已定,各自努力)。甚至有很大一部分上海人连首尔都不放在眼里,他们的眼里只有想达到的目标——东京。我的观点,并不涉及讨论城市的繁华程度,我只从普通市民的感受来说一下对于台北的看法。
上海与驻马店的相似度远大于上海与东京、新加坡、香港、台北的相似度
东京 香港 上海 一档 各有千秋 香港和东京比最大劣势就是规模小了点,如果香港城区面积和深圳一样的话,那这个问题谁第一根本不用考虑
新加坡第二档
台北完全不配和这几个城市一块……,台北发达在民生 社会福利 产业这些表面上看不见的东西,论城市建设和商业氛围 等 基本上就是中国二线城市的水平
东京大于香港大于新加坡大于深圳大于上海大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