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處在推算時,是否只考慮會導致勞動人口下降的因素,而忽略會增加勞動人口的政策成效?
一些人士批評統計處在推算時,只考慮會導致勞動人口下降的因素,例如持單程證來港人數下跌;而所有會增加勞動人口的政策措施,特別是吸納人才和鼓勵生育的政策,則假設其效果等於零。一些人士甚至懷疑統計處是為了誇大退休保障的財政負擔而刻意壓低勞動人口。
我們必須指出,統計處在進行人口和勞動人口推算時,對於會影響人口趨勢的各項因素,無論會令推算數字增加或減少,均會根據客觀數據而釐定相關的假設。
一些已推出一段時間的措施,其效應已反映在近年的趨勢內,故在推算人口和勞動人口時,已考慮這些措施在內。至於一些剛推出和尚未推出的措施,其效應還未反映在現有的客觀數據內,因而沒有在今次人口和勞動人口推算中被考慮。統計處會密切留意最新的人口和勞動人口的發展情況,按需要定期更新人口和勞動人口推算數字。
(a) 上調勞動人口參與率
編製勞動人口推算,基本上是把推算的勞動人口參與率乘以相應的推算人口。統計處不但沒有故意壓低勞動人口,反而改良了推算方法,加入教育程度的因素,令大部分工作年齡組別的勞動人口參與率隨着教育水平普遍提升較上次推算有所上調。整體來說,今次推算的2041年勞動人口參與率為50.1%,較上次的49.5%高0.6個百分點;較明顯的例子是50-54歲女性和35-39歲男性的勞動人口參與率,分別較上次高了3.4和2.0個百分點。
(b) 政策成效應以客觀數據為依歸
有關政策成效的指稱,我們必須強調,統計處以往進行人口和勞動人口推算時,一貫都不會考慮實際數字未能反映其效應的新措施。因為在缺乏客觀數據的情況下,必須使用主觀判斷,這樣不但會影響官方統計的可信性,亦違反統計專業一貫以「證據為本」的原則。
吸納人才的政策
一些人士質疑人口推算的假設沒有充分考慮現行政策下淨流入的勞動人口,例如「一般就業計劃」之下批出的簽證每年約有30 000個,為何相關的淨流入只有幾千人?我們必須留意,外地人才的流動性非常高,雖然每年獲批來港的人數很多,離開的也不少,所以淨流入每年平均只有幾千人。例如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按「一般就業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及「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來港的人士,他們淨流入的數目平均每年約為3 800人。在人口推算中,我們根據實際數字及過往趨勢,考慮了這三個計劃和其他計劃下香港非永久性居民的淨流動,假設長遠的淨流入為每年4 600人(外籍家庭傭工除外)。倘若現行政策沒有重大改變,預期未來淨流入大幅上升的機會不大,故這個假設是相當合理的。
至於最新推出的措施,例如「輸入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計劃」,由於現時未有足夠的客觀數據反映其效應,故在今次人口推算並沒有考慮這些新措施。我們會密切留意這方面的發展,並在下次更新人口和勞動人口推算,參考最新的數據,確定如何納入這些措施的效應。
鼓勵生育的政策
一些人士亦質疑,政府近日推出一系列措施,締造有利生育的環境,為何總和生育率不大幅回升。
我們必須留意,香港女性的生育情況,受文化背景影響,與亞洲地區較為相近,鼓勵生育的政策成效與西方國家不盡相同。例如新加坡過往推行了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政策,包括直接金錢資助,和為僱主就推行家庭友善措施時涉及的開支提供資助等,但生育率未見大幅回升,仍然維持在約1 200的水平。而韓國和台灣近年的總和生育率亦是1 200左右。再加上過去20年,本港的總和生育率大部分時間均在1 200以下(20年中只有4 年超過1 200),故從近年的趨勢來看,本港未來的總和生育率大幅回升的機會實在不大。